2007年3月第四届第三次常务理事会议

分类:全国学会会议

                  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副司长    刘宝利 
     
    各位老师、各位同事: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代表曹国兴司长,对你们多年来在工作上给予国际司的大力支持表示诚挚的谢意! 
    今天,我想借此机会讲五个问题,供大家在工作中参考。 
    一、中央重大举措凸显来华留学的重要意义 
    (一)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 
    2006年8月21日至23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是党中央加强和改进外事工作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 
    会 议认为,党的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妥善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形势,正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推动我国外事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作出了 重要贡献,外事工作是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和有利外部条件、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的重要战线,是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防线。外事工作在党 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下,要更好地维护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 遇期,营造有利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良好外部环境,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外事工作。为此,提出四大项14条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外事工作的重要性 
    1、加强和改进外事工作是适应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需要 
    2、加强和改进外事工作是营造有利外部环境的需要 
    3、加强和改进外事工作是外事工作发展的需要 
    二、深入贯彻外事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4、新世纪新阶段外事工作的指导思想 
    5、新世纪新阶段外事工作的基本原则(七个坚持) 
    三、全面落实新形势下外事工作的主要任务 
    6、积极开展全方位外交 
    7、大力加强对外经贸合作 
    8、努力扩大对外文化交流 
    9、切实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 
    四、切实加强党对外事工作的领导 
    10、健全外事工作领导和管理体制 
    11、加大外事工作投入 
    12、加强外事工作的战略研究 
    13、营造外事工作的良好社会环境 
    14、加强外事干部队伍建设 
    这次会议关于“培育和运用国家软实力”的意见,说明了“软实力”对争取和平国际环境和有利外部条件、扩大对外开放、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软实力”的观点是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瑟夫.奈首先提出来的。他的意思是,国家通过说服力而不是武力经常能够在最大程度上实现自己的目标。“硬实力”采用的是军事和经济手段,而“软实力”采用的则是文化和意识形态手段。 
    软 实力实际上是一种无形中影响公众看法、影响国际舆论的力量,也是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软实力的内涵主要表现在一国的文化感染力、制度及价值观感召力和国际 声望与形象魅力等。其主要特点是通过非强制手段来影响他国及他国公众的意愿,目标是扩大在国际上的“群众基础”,维护和拓展自身利益。 
    传统国际政治背景下,强权即真理,武力征服和军事威胁代替一切,硬实力总体扮演主要角色。在今天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形势下,军事手段作用和范围受到限制,软实力影响日益上升。 
    软 实力建设是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重要特征。中国作为世界大国,要在日趋复杂的国际斗争中占据主动,离不开软、硬实力均衡发展与支撑。在中国发展受到全球瞩 目,世界对中国既有期待又怀疑虑的背景下,我们尤其需要通过推进软实力建设,让更多国家和民众认同和接受中国发展的现实和趋势,相信中国能够成为可亲可敬 的世界强国。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软实力至关重要。中国软实力的培养主要有下面四个特点: 
    1、树形象、争人心成为重中之重 
    2、推进“大文化战略”方兴未艾 
    3、民主人权成为软实力竞争重要内容 
    4、官民并举特点日益突出 
    在国家软实力的建设中,教育领域可以发挥重要的、甚至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作用。我们的来华留学工作、国际汉语推广工作都是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元素。正因为如此,这两项工作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 
    教育部领导在传达会议精神时,多次提到来华留学工作对我国培育“软实力”的重要意义。也希望同志们能从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战略高度认真学习,领会其中的深刻含义,特别是我们所从事的来华留学工作的政治意义。 
    (二)中非合作论坛 
    胡 锦涛总书记在去年11月闭幕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宣布:“在2009年之前,向非洲留学生提供中国政府奖学金名额由目前的每年2000人次增加 到4000人次。”此内容已经写入了本次峰会通过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07至2009年)》。 
    行动计划还规定:在教育领域,鼓励中非双方高等院校开展交流与合作,采取切实措施,提高双方互派留学生合作的实际效果,积极商讨签订中国与非洲国家间的学历认证协议。 
    我国决定:今后3年内为非洲国家援助100所农村学校;每年为非洲国家培训一定数量的教育行政官员、大中小学及职业教育学校校长和骨干教师;根据非洲国家的需要和要求,在非洲设立孔子学院,帮助非洲国家开展汉语教学。鼓励中国有关院校开展非洲语言教学。 
    非 洲对我国不仅在政治外交上是朋友、是兄弟,在经济上是互惠的合作伙伴,在教育上,更对我国积极参与国际教育服务贸易竞争、抢占国际教育服务市场份额、扩大 我国教育服务贸易规模具有特别的意义。同时,为世界培养来华留学人才,也是为我国自己培养经济建设的国际人才,我国企业走向非洲、走向世界,没有人才的本 土化是不可想象的。 
    (三)胡主席出访非洲8国 
    2007年2月10日,胡锦涛主席结束了对非洲8国的国事访问。胡主席 此次8国之行是一次面向全非洲的友谊之旅、合作之旅,是继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后中非关系中又一件大事。此次访问8国地处非洲大陆各区域,国家大小、发展 水平各异,体现了中非关系的全面性和多样性。其中6国是我国家元首首次到访。12天中,胡主席行程38000公里,同20多位非洲领导人会谈、会见。 
    访 问期间,胡主席向非方介绍,中方将本着互利共赢、友好协商、高效务实的原则,根据非洲国家的需要,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在中非论坛上的8项承诺。在与各国领 导人会谈时,胡主席把中国政府向各国增加奖学金名额的准确数字告诉对方,并写进会谈公报。胡主席宣布的落实奖学金名额行动获得非洲国家领导人和人民的欢 迎,好评如潮。 
    (四)温家宝总理的重要指示 
    2005年11月初在北京举办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五届全民教育高层会议”上,温总理对外宣布将中国政府奖学金的规模扩大到一万人,并适当提高资助标准。 
    2007年2月26日,新华社播发温家宝总理的文章《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任务和我国对外政策的几个问题》。此文对我们做好来华留学工作具有特别具体的指导意义。 
    温 家宝总理在谈及我国对外政策时强调:要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文化交流是沟通各国人民心灵的桥梁,也是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途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对世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我们要运用各种形式和手段,包括巡演巡展、汉语教学、学术交流和互办文化年等,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 界,增强国际影响力。  
    温总理还具体指出要加强和改进我国对外宣传工作:要全面、准确、及时地向外界介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 的成就,也不回避我国存在的问题。善于运用灵活多样的对外宣传和交往方式,尽量使用国际社会听得懂、易理解的语言和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交流,增强宣传的有 效性。 
    我们所从事的来华留学工作,对于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推动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增强国际影响力以及让外界客观理性地看待中国的发展和国际作用,营造友善的国际舆论环境,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在日前闭幕的两会上,温总理在政府报告中再次重申要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对来华留学生的教育质量。我们一定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逐步扩大来华留学生的规模。 
    以上大家可以看出,来华留学工作与国家的政治、外交、教育、经济、文化、军事等各项工作紧密相联,是我国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的对此项工作的重视程度是空前的。 
    二、教育外事工作情况 
    我国国际教育交流与合作情况,可以用十二个字来概括:空前活跃、成绩显著、任务艰巨。 
    (一)双边和多边合作与交流不断扩大,平台越来越大 
    目前,我国与179个国家和地区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国际组织建立了教育合作与交流关系;与亚洲、非洲、欧洲、美洲和大洋洲的一些国家建立了教育高层工作磋商机制,最近几年,我们搭建的中外教育交流平台有: 
    中非教育部长论坛:这个论坛由中国教育部、外交部和商务部联合举办,是“中非合作论坛”的重要后续行动之一,是在“中非合作论坛”框架内开展教育多边合作的一种新尝试,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与非洲国家在教育合作与交流领域最高水平的论坛。 
    在2005年底的论坛上,陈至立国务委员代表我国政府承诺,将在今后5年内扩大接受非洲国家政府奖学金留学生的规模,支持在非洲国家开展汉语教学,为非洲国家培训教育行政人员、大中小学和职业学校的校长和骨干教师。这对我国的来华留学事业将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 
    亚洲教育北京论坛:论坛从2003年发起至今,已经举办了三次,在短短三年时间里已经成为亚洲区域内各国高层教育官员、教育专家、学者间交流与探讨合作与发展的高层平台,基本实现了“架起亚洲教育合作桥梁”的初衷。 
    周济部长在2006年10月论坛部长圆桌会议上谈到加强亚洲地区教育交流与合作问题时提出以下五点建议: 
    一、加强各国教育界高层的接触,建立制度化的双边和多边的磋商机制; 
    二、以各国的重点大学为主,开展联合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方面的合作; 
    三、建立制度化的学者和留学生交流机制; 
    四、尽快开展国家间互换学历的实质性磋商,推进亚洲国家之间学位学历互认协议的签订; 
    五、就建立本地区跨国教育合作的质量保障和监督机制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合作。 
    来华留学方面,这个论坛已经设立了亚洲留学奖学金,我们为这项奖学金向企业和高等学校筹措基金,招收亚洲国家的学生来华留学。 
    目 前该论坛的影响已不仅仅包括亚洲地区,并开始辐射到南太地区岛国。越来越多的国家和朋友通过我们架起的“亚洲教育合作的桥梁”,纷纷从四面八方加入到我们 的论坛中来,今年太平洋岛国代表的参加,使论坛更加多元化。其声势一年比一年高涨,影响力也一年比一年更加备受世界瞩目。 
    中欧高教论 坛:我们2005年举办了“中欧高教论坛”,或者叫“欧盟国民教育政策论坛”。2006年我们举办了第二次“中欧高教论坛”。奥地利教育部长带队来参加中 欧高教论坛。论坛重点放在几个方面:一是高层次人才的交流;二是高水平的科研合作;三是一流大学建设。2007年我们设立了100个名额的欧盟来华留学奖 学金。 
    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部长会议:为落实上海合作组织上海峰会和杜尚别政府首脑会议关于教育合作的有关事项,研究落实《上海合作 组织成员国政府间教育合作协议》,推进成员国教育多边合作,10月18日在北京召开了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教育部长峰会,会议决定成立成员国常设教育专家 组,继续开展成员国政府间学历证书及学制互认协议文本的制订工作。 
    (二)我国政府与外国政府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是最近几年搭建的中外教育交流与合作的另外一个大平台,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和标准进一步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承认 
    从2002年开始至今,已与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奥地利、俄罗斯等28个国家及香港地区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的协议。 
    现 在我们与欧洲国家签署相互承认高等教育学历学位的工作主体上已经完成,与北美国家也有了突破。下一步工作就是继续推进与欧洲的学历学位互认工作(西班牙、 芬兰、丹麦),重点推动与亚洲(韩国、马来西亚、泰国、越南、尼泊尔、印尼等)、拉美(墨、阿根廷、巴西)、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 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的学历、学位互认工作,使我国学历学位在这些国家得到承认。 
    我国与外国政府间的学历学位互认工 作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与教育发达国家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标准、高等教育的质量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教育中等发达国家 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有助于我国在这些国家扩大教育规模和教育影响,同时,特别有利于来华留学毕业生回国就业,有利于培养了解我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对 我有感情、对我友好的力量群体;与周边国家签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更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纵观国际学生流动的历史,主要趋势是由教育科技欠发达地区流向教育 科技发达地区,稍次的趋势就是邻国之间的相互流动,我国来华留学生的生源也主要集中在周边国家。 
    (三)中外高等学校高层次合作成效显著,强强合作成为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模式 
    围 绕高层次、强强合作,我们也建立了几个大的、长期性的合作机制。我们跟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欧盟建立了卓有成效的合 作,如中外大学校长论坛、中日大学校长论坛、中韩大学校长论坛、中国东盟大学校长论坛等,通过这些论坛,探讨高校间务实的合作形式和项目,成效显著。 
    (四)出国留学工作有新的发展和变化 
    1、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将以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为主,07年派出5000名研究生的计划正在实施,相关管理规定的修订已经启动。 
    2、出国留学和留学回国工作稳定发展 
    上 世纪90年代中央提出“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出国留学工作方针。2006年度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为13.4万人,其中:国家公派5580 人,单位公派7542人,自费留学12.1万人。同比2005年度,出国留学人数增加1.5万人,增加了12.9%。 
    2006年度各类留学回国人员总数为4.2万人,其中:国家公派3716人,单位公派5267人,自费留学3.3万人。同比2005年度,留学回国人数增加7437人,增长了21.3%。 
    从1978年到2006年底,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106.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达27.5万人。 
    (五)国际汉语推广有新突破 
    1、境外学习汉语:2005底,境外学习汉语的人数超过3,000万人,在校学习汉语的人数达到500万; 
    2、汉语水平考试:海内外38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160个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点,至今年,海外考生数量累计约50万人次; 
    3、孔子学院建设:海外孔子学院建设进展迅速,到2006年12月30日,已在50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126所海外孔子学院; 
    4、派出汉语教师:2006年,向80多个国家派出了国家公派汉语教师190余人,向34个国家派出国际汉语教师志愿者1000余人,培训志愿者1500人和海外汉语教师2470人。 
    以上是截止到目前,2006年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不包括来华留学生工作方面的一些新情况。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来华留学工作:我司在总结2006年工作时,第一、二两条都是总结来华留学工作,司领导班子一致认为胡主席宣布为非洲增加奖学金名额和温总理宣布设立中国-欧盟奖学金项目,突显来华留学工作在国家外交全局工作中的地位和重要。 
    2006年来华留学生的具体统计数据目前尚未报请领导审阅,但我可以告诉大家,已经超过16万人,增长率超过14%。这是我们希望的增长率,我们并不希望每年增幅过大,因为那样会给我们学校和社会带来过大的管理和服务压力,而我们许多方面尚未准备好。 
    三、教育部2007年教育外事工作的重点 
    2007年将是不平凡的一年,将召开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发布“2020中国教育发展纲要”。所以我们的工作重点是: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按照中央外事工作会议和“两会”所确定的方针和要求,精心策划这一年的工作。 
    (一)认真学习和贯彻落实“两会”和去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舞台”的外交工作总布局,进一步加强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深化与世界各国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教育合作与交流。 
    (二)继续巩固和完善现有的高层次、有效的合作磋商机制,巩固和加强双边、多边教育合作平台建设。鼓励我高校与外国强校之间开展学分互认,并在此基础上共同开发课程、联合培养人才,提升我高校在课程教学方面的国际竞争力。 
    (三) 深入研究国家公派出国留学工作改革的新思路、新模式,扩大规模,提高层次,增强效益。实施“建设高水平大学国家公派出国留学研究生选派项目”和“创新型人 才培养国际合作推进计划”,支持和配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和高水平大学建设;研究为高水平大学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的政策和措施;鼓励和支持我国高校与外国高 校开展科研合作以及联合申请及实施国际或区域性的科研资助项目。 
    (四)坚持遵循“扩大规模,提高层次,保证质量,规范管理”的原则,加大我国教育国际推介工作力度,扩大来华国际学生规模;改善来华留学教育的条件与设施,加强对全国来华留学信息系统启用后的督查,深入施行来华留学教育质量评估制度。 
    (五) 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有关批示精神,按照《关于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若干意见的通知》(国办发 [2006]17号)的要求,大力加强汉语国际推广工作,努力实现“六大转变”。积极发展,严格管理,合理分布,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又好又快地建设海外 孔子学院;超常规培养并选派汉语国际推广师资,切实保证选派质量;下大力气运用现代化技术开发对外汉语教学资源,并在建立教材推广体系上取得突破性进展; 力争对外汉语考试规模比上年翻一番。 
    (六)继续贯彻《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其实施办法,按照部党组确定的“提高质量、控制规模、加强监管”的原则,重点落实加强中外合作办学的四项监管措施的实施。 
    (七)加强教育涉外法规建设,建立和完善教育涉外质量保障体系。 
    (八)加强对跨境教育服务的国别政策研究,制订或调整相关政策措施,积极引导境外办学健康发展。加强我高校强势学科国际拓展能力,弘扬中华文化。 
    (九)加强对港澳台教育交流。 
    (十)加强教育外事队伍建设,提高教育外事干部的全面素质。 
    四、当前正在开展的几项来华留学工作和2007年来华留学工作重点 
    我 们初步制订的目标是在2020年要接受50万留学生,使我国成为世界的国际学生流动的主要目的国之一。政府的工作是制定政策、做好规划,保证经费,所以, 遵循上述16字来华留学工作原则,为优化来华留学环境,教育部目前力推全国来华留学生管理信息系统、来华留学生医疗保险制度、留管干部业务培训制度和招收 留学生院校的评估认证系统等4个系统。 
    2007年来华留学工作的重点主要有7项: 
    1、争取颁布来华留学生医学本科教育(英语授课)质量控制标准和相关规定,将西医英语授课的留学生本科教育招生工作进行计划管理; 
    2、争取提高奖学金生待遇; 
    3、对中国政府奖学金生预科教育试点进行评估,研究对中国政府奖学金本科生全部进行预科教育的可能性和可行性; 
    4、将来华留学工作纳入高校本科教育评估体系,发挥信息系统的数据采集比较功能; 
    5、就留学生必须凭保险入学、办理居留许可进行政策研究; 
    6、完善9号令等有关法规; 
    7、继续举办留管干部培训班。 
    五、关于学会的具体工作建议 
    第一是关于会议。学会今年的工作计划比较多,也比较详细。根据学会的计划,还将召开两个或三个专题研讨会,内容涉及留学生的汉语教学和中医药教学目标、教学成果评估、学生进入专业学习的HSK成绩、中医药专业教学标准等问题,任务重大。 
    第二是关于调研任务。为上述会议服务,学会还确立了一些调研任务,我希望调研任务能尽快明确下来,落实到人、到校,研究出调研提纲、调研范围,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形成原因,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 
    要 分析哪些是中央政府的责任?哪些是地方政府的责任?哪些是学校的责任?甚至哪些是学校领导的责任?哪些是留办的责任?哪些是留管干部自身的责任?这样分析 下来,对自己的成果、对被调研对象、对学会、对政府都是一种负责的态度,调研成果才有价值,才值得反馈给学校领导、地方教育厅局和教育部。 
    第 三是学会的出版物。学会有自己的刊物,这是最好的资源,留管干部发表了大量的文章,有许多是有资料性质和建议性质的,有一个资源和资料整理的问题,目前学 会还没有对文章进行分类整理,特别是对文章的观点进行分类整理,建议学习《新华文摘》等刊物,发挥学会的研究功能。 
    还有一些工作,各学校和各级政府一直在做,比如留学生的管理,每个案子都留下了好多资料,有经验,有教训,但整理得不够。 
    今年一月学会会长会上决定由上海学会负责留学生案件的分类整理工作,是一个开始。希望全国学会依托地方学会、依托高等学校,总结经验,学习国际学生教育先进国家的招生、教学、管理、服务等办法,编出实用的宣传手册、留学生管理干部工作手册等。 
    这类书不需要多么厚,不要求字数,有话则长,无话则短,要实用,要图文并茂。内容是我们留管界的,编辑、装帧可以请专业人士做,花点钱做。  
    第 四是与有关部门和学校的联系。教育部与来华留学工作有关的单位有国际司、留学基金委、汉办、留学服务中心、教育国际交流协会、神州学人等,当然还有500 多所学校。我们的学会是不是和每个单位都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呢?我个人的意见是要充分利用资源,把各单位在来华留学方面可以为学会提供研究服务机会的基本情 况摸清楚,健全学会的工作和服务机制,协调力量、把工作落到实处,为政府提供好的、政策建议。 
    各位老师,教育部国际合作与交流司的工作 千头万绪,来华留学工作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与国家的外交密切相关。希望学会的各位理事要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研究问题,从国家软实力培育,从高等学校建设的 高度理解自己的担子。希望通过我们大家的共同努力,把十一五期间的来华留学工作完成好。谢谢大家!

附件下载